close

     《我和我的小鬼們》很像一部紀錄片,它非常忠實的呈現目前法國校園教學現場的實況,在狹小的教室裡,學生因著不同種族、成長背景與文化因素等,激盪出許多值得探討的教育議題,《我》片可能不像《春風化雨》、《危險遊戲》或《一個都不能少》這類的電影有著溫馨感人的情節與完美的結局,但我認為導演的目的有更大的成分是想藉著佛杭蘇瓦老師班上的學生,讓觀眾看到整個法國社會的縮影,我認為即便不是從事教育工作的人來看這部電影,對於電影中所呈現出的多元文化、種族階級問題,也還是足以震撼你心。因為台灣在不久的將來,隨著新台灣之子的人數逐漸增加,也可能演變成像這部片片中的場景,一間教室裡,擠著來自印尼、泰國、中國、菲律賓、日本或歐美國家等不同背景、不同家庭的學生,這些新台灣之子的自我認同問題,不就跟電影內容相同?除此之外,再加上難纏的家長、立場迥異的同事,還有被綁死的制度,都讓教育變成一個非常棘手、難以解決的問題,這部電影算是滿尖銳且深刻的探討學校教育的真面目,無怪乎能獲得第61屆坎城影展最高榮譽金棕櫚大獎。

      其實電影中每個學生都代表了各自不同的角色與問題:學業成績優秀,課堂表現認真的衛(Wey),是班上的好學生,母親卻由於為偷渡客,必須遣返回中國;正值所謂「狂飆期」的庫芭(Khoumba),陰晴不定的情緒,讓老師十分苦惱;鬼靈精怪的艾梅妲(Esméralda)常與老師強辯,不同的價值觀也需由老師帶領溝通;又或者是蘇勒曼(Souleymane)雖然不見容於學校,會與老師頂嘴,愛說髒話,但在家裡卻是個會照顧弟妹的好兒子,而他的母親完全不懂法語,只能透過兒子與學校師長溝通等等。一件看似簡單的事件,在電影中卻有非常多複雜的層面,以蘇勒曼送交紀委會這件事來說,雖然他確實行為有不對的地方,但如果考核他各方面的表現與家庭狀況,是否真有到退學的必要?退學是讓他變成人球,變得更不在乎學校體制,還是有助於人格發展?然而如果不退學,又該如何面對同校其他學生,維持學校紀律?相信以上這些問題都不是非一即二的答案,而須經過多重考慮與思量,才能有比較好的處理方式,然而要感到惋惜的是更多時候,總是學生被犧牲,可能出於無奈,或是迫不得已。

      電影最後,以一場老師與學生的踢球比賽作為結束,表面上看來已經事過境遷,然而那更大的冰山角卻仍沉在海底,需要時間沉澱醞釀,導演沒有也不需要給觀眾答案,卻提供觀眾重新思考許多值得思考的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88012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